試論我國地質博物館的發展
地質博物館是地質文化的展示與傳播窗口,承擔著推廣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理念的文化治理職責。本文以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發展為例,對地質博物館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整合分析,提出地質博物館“線上”融合發展的主要路徑。
▲ 中國地質博物館(來源:中國地質博物館官網)
1、我國地質博物館的發展
1916年,中國地質博物館伴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初始而誕生。此后至新中國成立前,涌現了大批依附于各地大學、地質調查機構的地質類陳列館(室),紛紛舉辦地方性臨時地質展覽會。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地質學會地質科普委員會、青少年地學夏令營、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等相繼成立。21世紀,地質公園、礦山公園的批準與建設,帶動地質博物館走向極速發展階段,截至2019年9月,國家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內建設的地質博物館數量已達300余處,成為我國地質博物館的新生力量及主要組成部分。
▲ 我國地質博物館的分類(據:宋玉平等,2020)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科普水平偏低,解說系統過于專業
部分地質博物館的科普水平偏低,展覽方式上雖然大部分采用了先進的聲光電技術及互動式的展陳手段,但是缺乏創意,說教和灌輸意味重,缺少有效、有趣、吸引人的講解。
我國公眾對地質知識的了解水平更是僅限于中小學階段,多數旅游者在參觀完地質博物館之后都表示“解說文字單薄”“看不懂”,即使被某些展品所震撼,也只是覺得看個“熱鬧”。相比之下,小朋友們雖看不懂,但會更“感興趣”“喜歡”。
2.2展陳古板,形式單一
“陳列給觀眾看”是博物館最基本的職能,但多數地質博物館以靜態實物展陳為主,缺乏體驗互動性項目,博物館高品級資源價值與現實的生產價值完全不匹配,資源價值釋放率低,有游客明確指出“展陳呆板”“教育效果一般”。雖然大多數博物館每年都開展了不同主題的科普活動,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反響。但不少博物館的科普活動屬于“一過式 ”,持續時間較短,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 安徽鳳陽國家地質博物館(來源:網絡)
2.3業態單一,功能不完善
豐富的業態能為博物館大量引流,持續更新能賦予博物館永久生命力。但多數地質博物館僅重視自身展陳,并不關注博物館之間的展品交流以及科普活動設計、娛樂項目引入、文創商品開發、特色餐飲供應等其他業態,導致游客給出“看點有限”“門票好幾十,進去五分鐘”“隔好幾年領孩子再去跟我學生時代一樣”等評論。
2.4缺乏高水平科普人才及作品
大多數地質博物館中,具備地質知識的講解員尤為缺乏,很多地質公園、礦山公園的講解員在講述地質景觀時往往注重于表象和一些撲風捉影的神話故事,很少探求地質現象的本質,達不到普及地質知識的程度。絕大多數博物館很少有自己原創的科普作品,市場上也鮮有相應的科普書籍、影像作品,針對青少年的地質科普讀物更是少見。
▲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來源:網絡)
3、我國地質博物館的發展思路
針對地質博物館存在的實際問題,以中國地質博物館100多年來的發展進程、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的探討,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
3.1提升館藏水平
藏品是博物館的立身之本,是博物館的生命線,也是博物館區別于圖書館、展覽館、科技館等其他社會公共文化機構的重要標志。豐富的館藏對于博物館建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地質博物館自2011年以來,依托《地質遺跡標本采集與購置及綜合研究》專項經費,采集、購置地質標本3000余件,并在標本采集、購置與征集工作上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和運行機制。即兩個 “三分離” (調研、談判、決策相分離,詢價、議價、定價相分離)原則和三個“機制”(紀律監察制約、專家咨詢評價、集體參與民主決策)。
▲ 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來源:網絡)
3.2提高博物館科普能力及水平
3.2.1優化常規展覽,打造精品臨展
地質博物館應是一件精美有內涵的藝術品,而不應是機械刻板的“倉庫”。展陳理念要由“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展陳設計除涉及古生物學、巖石學、地質學等專業知識外,還需用到建筑、景觀、美術、音樂、旅游等多學科知識。要明確博物館主題,通過光、音、形的設計震撼游者感官,渲染濃郁的展示情感,把博物館打造成“一篇記敘文”。
陳列是博物館實現其社會功能的主要方式,也是博物館特有的語言?;娟惲惺遣┪镳^的靈魂,而臨時展覽是陳列展覽的有效補充,它能緊扣時代脈搏,吸引更多觀眾。地質博物館應在不斷優化常規展覽之上繼續打造推出精品臨時展覽。
中國地質博物館推出的《百年歷程——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100周年成就與精品展》、《首屆中國礦物精品展》、《世界礦物精品(2017)展》等展覽成為國內業界展示高質量礦物標本的經典展覽,值得所有地質博物館學習研究。
▲ 中國地質博物館百年精品展(來源:網絡)
3.2.2豐富科普活動,提升科普效能
地質博物館在資金預算不足的情況下,可先以投資少、效果好、性價比高的科普活動為先導。結合時代熱點,確定活動宗旨(why)、主題內容(what)、參與群體(who)、體驗方式(how),例如,舉辦化石挖掘修補、古生物創意拼圖、火山噴發實驗模擬、與恐龍賽跑、博物館尋寶等活動,以豐富的活動提升科普趣味,提升地質博物館的軟實力。
中國地質博物館近年來推出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動,如“石上” Party主題科普活動、一筆生輝——繪制綠色地球科普活動、化石“模”法師、點石成畫——礦物顏料繪扇面等一系列活動。除此之外,中國地質博物館還走出博物館,面向全國公眾傳播地學知識,在湖南、江蘇、湖北、遼寧、內蒙、西藏等地舉辦大型科普活動。
▲ 中國地質博物館科普活動(來源:中國地質博物館官網)
3.2.3通俗科普語言,讓公眾接受
科普不同于教學??破盏闹攸c是通過趣味性啟發,在游者心中埋下一顆求知的種子。如何將繁雜的專業知識進行提煉簡化,轉化為大眾易于理解的語言,并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目破辗绞?,從一個或幾個點抓起,激發大眾的興趣,引導其自主探索,是地質博物館科普工作的重任。
如某站UP主粉絲近百萬人,以擬人的手法將古生物進化史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單個視頻點擊數可達200萬之多。另有某乎大神、公眾號大V、貼吧等地學科普者的文案也通俗易懂,雖然內容有不嚴謹之處,但風格可供地質博物館解說系統借鑒。
▲ 中國地質博物館科普活動(來源:中國地質博物館官網)
3.3創新展覽內容和形式
增強展覽內容的學術性、整體性、生動性。更好地揭示和展現地球科學的文化價值、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同時,引導人們在參觀娛樂中學習地學知識、啟迪思考。在展覽形式上除了充分運用聲、光、電、多媒體技術外,要增強展覽的參與性、互動性。
紅外體感交互技術、觸摸感知技術、全息投影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相繼出現,為地質博物館展覽的創新化、活態化體驗提供了科技支撐。讓展品“動起來”,讓地球歷史“活起來”,從視覺、聽覺、力覺、溫覺、濕覺等多重感知出發,增強游客代入感,增強模擬場景的“真實性”,打造一場體驗深刻的地質科普之旅。
▲ 湖南地質博物館投影沙盤互動(來源:網絡)
3.4建設“線上”數字地質博物館
網絡媒體為博物館提供了新的展示平臺,擴大了博物館的影響。只需運用簡單的網絡技術,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博物館都可以建立網站,在互聯網上發布地址和藏品信息,宣傳自己的服務。除此之外,博物館可以將不同地質博物館的優勢藏品資源優化整合起來,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打造時刻都在線的數字地質博物館。
“線上”的數字地質博物館可以依托不同類型地質博物館中的海量藏品,進一步探索開發數字地質博物館APP或小程序應用,發布文化創意產業產品,參與游戲、電影、動漫制作等方式,進一步拓展產業鏈,打造自然資源文化“線上”服務平臺。
▲ 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來源:張掖世界地質公園)
1、 龔文婧. 自然資源類博物館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21, 38(5): 75-79.
2、 賈躍明, 劉樹臣, 陳媛媛, 徐翠香, 何哲峰, 阮佳萍.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百年歷史與創新發展// 首屆“一帶一路”科普場館發展國際研討會. 2017, 193-200.
3、 彭艷菊, 周艷, 何哲峰. 我國地學類博物館科普現狀分析, 地質論評, 2015, 61: 860-861.
4、 宋玉平, 宋寧, 郭二鵬, 周培培, 張偉. 文旅融合背景下探討地學博物館發展之路. 旅游縱覽(下半月), 2020, 4: 45-46.
5、 張亞鈞. 我國地學類博物館發展現狀與思考. 中國博物館, 2013, (04): 22-27.
6、 趙瑜. 地質博物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挑戰與機遇. 華北自然資源, 2019, 89(02): 134-135.
-
一彩觀察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
넶1 2021-11-19 -
一彩觀察丨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
넶2 2021-11-19 -
鄉村振興背景下地學旅游的發展
넶1 2021-11-19 -
共建共治共享視角下的地質文化村建設
넶1 2021-11-19